让“滴泪崖”不再滴泪
[font=宋体]陕西省铜川市 李婷[/font]
[font=宋体]当我看着一套厚重的《交通文丛》丛书十余本时,作为其中的一名作者,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到了它的份量和凝结着的编者与作者的心血。我首先翻开了这套丛书中唯一的一部小小说集——王斌的《滴泪崖》,读着第一篇与书名同名的小说《滴泪崖》,我便深深地为它所吸引,久久地不忍释手。[/font][font=宋体]《滴泪崖》讲述的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一个品学兼优内外兼修的好学生秋小兰,成为全省理科状元考上了清华大学却因家境贫困而不得不放弃上学的机会;一位热心想帮助她的县长王泽林,却因自身能力有限而无能为力;一个爱家爱孩子的父亲秋大成,却因为老人常年有病,孩子多而不得不眼看着女儿放弃上清华大学的机会。但是,一个偶尔的机会,因为当地盛行已久的社火演出,秋小兰和父亲都是演社火的高手,在那次社火“滴泪崖”的演出中,让人们见识了全省理科状元秋小兰扮演的穆桂英的如花美貌,更看到了因长时间表演而累得瘫倒在地的王县长的一番苦心。结尾,王县长适时地向人们讲述了“滴泪崖”的故事:当年的穆桂英和几员女将被凶残的西夏人杀害,佘太君前来祭奠,悲恸声震山岳,山神的泪滴化作了石子沿崖滚下,那个地方就被人们叫做“滴泪崖”。今天,我们决不能让贫困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不让眼睁睁看着秋小兰倒在穷困之下……最终,人们纷纷给秋小兰助学捐款……[/font][font=宋体]这个故事看似一个平常的助贫困学子上学的故事,但作者却用它独特的视觉,把它写得不同寻常。[/font][font=宋体]首先,是它的真实,作者没有像以往看过的众多故事一样落入俗壳,同样写县长资助失学儿童,它的真实之处在于它所写的县长有助学之心,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在精神上给予援助,却不能在经济上给予根本的帮扶。这不难理解:县长虽是一县之长,拿的却也只是寻常俸禄,无非比一般人多几个子而已。而以县长的年龄推想,他想必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他也要养家糊口,也要管一家老少的吃穿上学等项用度。在大学费用日益增长的今天,供养一个大学生对他来说也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是劝她的父亲让她复读,让学校免了她的学杂费。而最后,解决她的根本问题是发动众人,是县长为秋小兰背社火,让她受到众人的瞩目,众志成城,集众人之力,为她助学捐款,再圆她的大学梦![/font][font=宋体]其次,小说将陕西民俗社火作为一个重点来写,起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本来,县长说服秋小兰的父亲让她去复读,但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供养她上大学,正在人们揪心的当儿,一场正月十五的社火再次把秋小兰推向众人瞩目的焦点。人们看到秋小兰不仅学习成绩绝佳,还是舞社火的好手,并且如“仙女临凡,嫦娥再世”。这样秀外慧中的女子一下子吸引了全场人的目光。且社火舞到最后,出其不意地因表演累得病倒的不是秋小兰的父亲秋大成,而且县长王泽林,更让他们成为众所瞩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王县长再发动大家捐款,众人拾柴火焰高,帮助秋小兰完成自己的学业、实现她的大学梦不再是梦想。[/font][font=宋体]再次,“滴泪崖”的传说是小说中的画龙点睛之笔。结尾,作者借用王县长之口,讲述了“滴泪崖”的传说:历史上的穆桂英和杨门女将,在出征西夏之时惨遭杀害。“滴泪崖”上流淌着山神被佘太君的悲恸所震动而流下的泪水。以古喻今,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让“滴泪崖”不再泪滴![/font][font=宋体]读《滴泪崖》,作为一个仅两千余字的小小说,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却是十分栩栩如生。如勤奋苦读、考上名牌大学却因家境贫寒而差点失学的秋小兰;爱女情深、却因家庭困难而不得不让其放弃学业的秋大成;爱民如子、想帮助他们却又无能为力,最后发动大家的力量来帮助他们的王泽林县长。他们的形象通过事件的发生发展鲜明地塑造出来,让人有呼之欲出的感觉。[/font][font=宋体]当然,这篇小小说也有它明显的瑕疵。一是小说故事中的事件有虚假之嫌,最大的败笔在于小说一开始就说“全省理科状元秋小兰因家境贫困放弃了上清华大学的机会。”这句话让人值得商榷。因为全省理科状元、清华大学是多么烫金、多么耀眼的字眼,我想如果秋小兰真的有这样的实力的话,学校或者政府不会袖手旁观,不会让她轻易就失学的。当然,作为小说这种文体,内容和情节都是可以虚构的。但是,与其这样因为一些细节而让读者产生疑虑,倒不如直接写她考入别的重点大学让人觉得更可信些。还有,小说段落之间的过渡显得生涩,个别文字还有待推敲。但瑕不掩瑜,《滴泪崖》无疑是一部成功的小说。也但愿,佘太君为以穆桂英代表的杨门女将大恸悲声的故事,在我们今天生活的新时代不会因为贫穷而重演。让“滴泪崖”不再滴泪……[/font]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