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18291891286/029-88662823
冬谒陈炉古镇
冬谒陈炉古镇
陕西省铜川市 李婷
对陈炉古镇的向往由来已久,但能够去拜访这个“以陶炉陈列而得名”的古镇,在这个冬日里却是难得的第一次。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艳阳天,这样的天气在这个雪成为奢侈品的冬天并不少见,我却因为能在这样的艳阳天里造访陈炉古镇而感到异常地兴奋。
从铜川市区向东南大约三十余里,就到了陈炉古镇脚下。陈炉镇依山而建,层层叠叠,从山脚到山上错落地住着不少的人家。这里的房屋等各种建筑物是在铜川随处可见的最普通的平房或者窑洞,但是,仔细观察它,走近它,你会发现,作为一个窑火燃烧了千年之久,至今还在常燃不熄的陶瓷之镇,它有那么多的不寻常,有那么悠久的历史,特色的文化风韵等待我们去探索。罐罐墙
进入古镇,你马上会发现这里的一大神奇,那就是——罐罐墙。这里的几乎每户人家,都是用陶罐垒成了自家院落的墙壁。事实上,垒成这些罐罐墙所用的陶罐只是每户人家烧窑造瓷的副产品——也即是每次烧窑产生的残次品。经年累月,日积月累,成千上万的残次品被人们不段地用来垒墙,于是,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有了用这些罐罐累成的墙。一般以陶罐具多,还有大缸。基本上用来垒墙,也有用做花盆养花的。在一家农家乐的门前,甚至看到用小瓷盘做成的梅花花瓣,还有一些看上去精美的青瓷、黑瓷被随意地垒在墙头上,成为一种装饰,高高的墙壁还兼有防盗功能。这些罐罐墙比起一般的泥铸砖砌的墙,对于当地百姓来说可以说是就地取材,简单却又整齐地排列起来便十分结实耐用,虽经许多年岁月的风雨侵蚀却始终坚固。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罐罐墙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陈炉人对自己窑制作品的精益求精,看到许多在我们看起来不失精美的艺术品却沦为砌墙用具,心里竟有了几分惋惜。在一家瓷器店里看到一对造型独特、别具风格的黑瓷,询问价格时陪同我们看瓷器的孩子告诉我说那是一件次品,是不卖的。仔细看了又看,并没有发现有什么瑕疵,孩子说别的没有什么,就是颜色没有烧好。我感觉遗憾的同时不由地在思考,也许就因为陈炉人对待自己作品的完美追求,才使得千年瓷镇能够经久不衰地绵延下去吧。看着这些罐罐墙,我感到了作为古窑之镇人的一种奢侈,好在因为这种奢侈而让这里多了一道独特的景观,一种沉淀千年的文化韵味也因此应然而生。千年瓷镇
陈炉古镇的制窑历史,可以追溯至金代,元代后规模不断扩大,明清以来已成为继黄堡窑以后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到了民国,这里的陶瓷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它不耀州窑的延续和继承者,可以说是陶瓷的活化石。据记载,这里曾“住户八百余户,星布于半山间”,“陶场南北三里,东西绵延五里,炉火杂陈,彻夜明朗。”时至今日,这里还保留着当年官窑旧址。这些窑都不大,只有四五个平方,为方型结构,上面有烟道口,中间摆放即将烧制的瓷器坯子,前方凹下去的地方是用来点火烧窑的。里面看起来烟熏火燎,依稀能够看到当年烧窑制瓷时的繁华。陈炉古镇所烧制的瓷器,主要以青瓷、黑瓷为主,品种有好几百种之多。其特色是青釉、兰花、黑釉、铁锈花等极富民间艺术韵味的工艺瓷,早已远渡重洋,外销到了世界各地。渐渐地这里的制陶业又加入了民间特色,深入到寻常百姓家,烧制起了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以缸、盘、碗等为代表。时至今日,陈炉的官窑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旧址在叙说曾有的辉煌。但是陈炉古镇作为窑场和瓷镇的功能并没有改变。子承父业、代代相传的陈炉百姓把烧窑的手艺一代代传承下来,至今陈炉的千年窑火从未熄灭过。只是,它早已从大规模的官窑发展成为当地百姓们的民营产业。许多的陈炉百姓们在烧制着自家的窑场。其产品种类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当然也以市场为导向,销路好的瓷品产量就更大一些,而一些日渐淡出百姓生活的诸如缸之类的物品就越烧越少了。
陈炉的制瓷产业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一个很大的原因得益于烧窑的原料广,且就地取材成本低廉。陈炉古镇的山前山后,到处都有用来烧窑的矸土,且埋藏浅,只要把上层的土向下崛进一二米就可以就地取土了。且千百年来,这些材料可以说是源源不绝,至今那些连续不断的矸山还高高地矗立着。这也是这里的窑火能够千年不熄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的陈炉古镇,作为千年窑场继续在烧制着造型各异、焕彩流溢、美轮美奂的陶瓷。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开发起了以瓷器窑场为核心的古镇旅游业,以其特色窑场瓷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顺应旅游业的发展,各种别具特色的农家乐也风风火火地建起来,让更多的人们领略当地的特色小吃和土特产品。告别陈炉的时候,心中升腾的,仍是那盏永不熄灭的窑火,如瓷器般光润鲜泽,煜煜生色。[size=2][/siz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