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18291891286/029-88662823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风采>>关山三条路的橘色延续
关山三条路的橘色延续
日期:2022-09-27来源:甘肃省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庄浪公路段作者:魏艳艳

大地为琴路作弦,纵横捭阖总是歌。一条条高速公路穿越绿水青山,描摹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生态画卷。一条条四好农村路,打造了一张张美丽庄浪的亮丽名片。从关山的砂石土路、改扩建后的S304线泾甘公路到天平高速G8513,象征着关山公路的沧桑巨变,也留下了驻守在这里几代公路人艰苦奋斗的橘色印记。

IMG_2636(1).png

关山的砂石土路

第一代公路人的风里、雨里、泥土里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掏炭的,细看是公路段的”。这句话现在读起来,一笑而过的背后,却真实的反映了第一代养路工人不畏艰辛、吃苦耐劳、为国养路的崇高精神。

1978年,S304线泾甘公路辟建为省道,是庄浪县内唯一经县境的省道公路开通,也是陇东地区通往天水、陇南的重要通道。为保证这条公路正常运行,“店峡道班”应运而生。

当时的店峡道班坐落在海拔2640米的关山脚下,山大沟深,气候恶劣,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冬秋季节,冬季平均温度在零下25℃。全道班25个人担负着S304线(K146—K160)15公里路段的养护任务,坡陡弯急,仅急弯就有19处之多,只有6米宽的路基,该路段是庄浪县境内超极限纵坡最长、曲线半径最小、回头线最多、海拔最高、冰冻期最长、全年雨雾天气最多、交通事故最频繁的“七最”险段。当时是平凉公路总段辖域内自然条件最艰苦、工作任务最繁重的道班之一。一度作为培养年轻职工、磨炼职工意志的练兵场,每个新进道班的职工都要从店峡道班干起,当时新进道班的年轻职工最小的仅为17岁,最大的也不过23岁,每天天不亮,就每人背上几块干馍和一壶水,扛上铁锹、洋镐,徒步去几十里外干活,晚上九、十点钟,一个个才疲惫不堪地返回道班吃晚饭,不听声音,那时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手肿脚肿、腰酸背痛,晚上根本没法入睡,每天以泪洗面成了新进道班职工的常态,但哭完了第二天还得去养护公路。有人戏称像那时的“劳改队”一般的存在。

那时的公路路面都是砂石土路,公路基础状况极差,自然灾害经常发生,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翻浆不断、坑槽纵横。为了改变路况,减少行车事故,原店峡道班班长文长泰带领全班职工,没要国家一分钱投资,硬是靠人工日夜肩挑背扛、零敲碎打,将当时路况较差的一段5公里路面由6米加宽到8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养路工苦、一天能吃一斤土。”“一把扫帚,一把锹,一把镰刀除边草,一双手脚平路遥”成了当时养路工人工作的真实写照。

小修养护所用砂石都是自己备料,在路边取土用架子车运输到砂石路面摊铺,抬不完的泥巴、撒不完的砂,酸痛的胳膊,灌了铅一样重的双脚,一天下来整个人就像是在面粉里打了滚一样;修补坑槽的时候,每人每天至少是4个平方的工作量,用十字镐一镐一镐的挖出坑槽、清理废料、修好边角、填料、拦车碾压实才算完成;雨雪天气,人人都是往家跑,道班工人们偏偏往路上跑,顶严寒、冒风雪,垒土袋、通边沟、疏水流、除冰雪,手冻裂了不喊疼,肩膀磨肿了不说苦。尤其到秋冬季,为保障第一班车顺利通行,每天必须 4 点半起床,步行到达险段、险点,扫雪、撒防滑料、推车、垫防滑三角木,有时甚至将自己的棉衣垫在车轮下,到最后一班车安全通过往往已是夜深人静。

劳动艰苦,道班工人的生活更清苦。没有自来水,只能吃渗山水;没有电,只能用煤油灯照明;没有新鲜蔬菜,只能吃干菜、腌菜;“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火”,秋冬春季,每到晚上道班宿舍玻璃都结上了冰,刚洗的衣服很快就变成“冰壳壳”;没有娱乐设施,利用每周日休息的一天拦车或步行去韩店集市上或是某单位供应点买点肉菜,给家人寄封信,看看病,摸黑返回道班。起初的两天有点肉末和新鲜蔬菜是伙食最好的日子,剩下的几天或者半月只有洋芋、面条和馒头,盛夏季节的时候在隔壁村民的地里蹭点韭菜也算是清汤寡水的面里多一丝色彩;没有节假日,没有加班费,更没有补助,道班工人们每天穿行在莽莽林海的关山上,时不时还有豹子、野狼等猛兽出没。由于劳动艰苦、长期饮用渗山水,由于水质带出来的疾病,最多不超过4年时间人就得调出,那时候的道班工人可以说是“用生命来养路护路”。

面对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为了养护这条来之不易的公路,店峡道班的养路工人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大家以“愚公移山”精神,起五更,扫积雪,填石头……手冻裂了,脚冻肿了,仍然日夜奋战“挖山平路”,时刻发挥着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甘肃公路行业精神和“八棵树精神”,以路为业,以班为家,保证了华亭煤田西运通道车辆的正常通行,道班也连年被平凉总段评为先进集体,成了平凉公路总段的一面旗帜。

带领店峡道班扎根关山15年之久的原店峡道班班长文长泰,由于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路胜过爱自己生命的优秀品格,1994年10月,被国家交通部、人事部授予“1991年、1992年1993年度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96年12月他再次被国家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系统学习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成了全省公路系统学习的标杆。

IMG_2681.jpg

改扩建后的S304线泾甘公路

第二代公路人的“机械化”“黑色化”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时代的进步,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公路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把养路工人的生活吹了个天翻地覆。

1991-2000年,庄浪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想富、先修路”的公路建设口号,掀起了全民修路的高潮。庄浪县大力筑桥修路、改线拓宽、铺油造面,逐渐地,庄浪县的公路变得四通八达,交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2004年开始,国家投资改建华(亭)庄(浪)段为省道二级公路。拓宽取直,打通关山隧道(长2825米,宽10.5米,净高6.91米)、建隧架桥,S304线华庄公路逐渐迎来“黑化”。而公路人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后,从第一代走到了第二代,这段时间的公路人,亲历了公路的变化,也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累累硕果,小修养护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988年,店峡道班拥有了平凉总段配发的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当时能坐着手扶拖拉机上下班,成了道班工人记忆中的一道风景。随着机械设备的不断充实,聪明的道班工人们就用农用机械研制出洒油车、洒水车、搅拌机等小型路面养护设备,也就从哪个时候开始,真正才开始了机械化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养护工作渐渐向机械化转变。

随着公路的升级,公路养护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养护的新旧技术不断碰撞,原来的小道班分散作业渐渐改变成了以专业化养管站为单位的集中养护作业,压路机、震动泵替代了石碾,冲击镐、铣刨机替代了十字镐,洒水车替代了洒水壶,拌合楼替代了炒砂盘,标配的公路养护运输车替代了拖拉机,全新的摊铺机、压路机、洒水车、清扫车、多功能养护车等一系列先进养护机械替代了铁锹和洋镐等落后工具,公路养护掀开了科学化、机械化养路的新篇章,养护成本比原来节约了70%,工作效率比原来提高了60%左右,路况优良率逐年上升,“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把养路工作从简单繁重的劳动中也彻底解放了出来。

自2000年开始,庄浪公路管理段加大投资,开始加强养管站硬件设施建设,先后修建了职工宿办楼,并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和公寓化”完善设施,以“人文化、信息化、园林化”为标准美化院落环境。破败的道班逐渐被崭新、现代化的养管站所代替,从前的水电不通,处处灯火通明;以前除了咸菜就是应季蔬菜,渐渐地想吃什么随时可以上街购买;以前住房简陋,夏天蚊子咬冬天寒风吹,渐渐地夏有风扇空调冬有取暖设备;以前生活单调枯燥,下班后除了蒙头大睡别无去处,渐渐地阅览室、休息室、休闲区大门常年开敞,而时不时举行的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登山比赛、拔河比赛、演讲赛、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更是在锻炼身心的同时,凝聚了职工们的向心力。

在改革的大浪中,勇敢的交通公路人凭着扎扎实实的硬功夫改变了精神面貌,福利待遇、社会地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经过多年的努力,南湖养管站以优美的生活环境、上乘的硬件设施、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优质的养护质量成为陇原大地公路行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省级“青年文明号”、全省交通系统“模范职工小家”、“十五期间全省交通行业十佳先进集体”、全省公路系统“二星级行业文明单位”和第二届“十佳养管站”等荣誉称号。而经过店峡道班锻炼的原南湖养管站站长张克强同志2010年也被平凉市总工会授予平凉市“五一劳动奖章”。

随着304线省道改线,最后一批坚守在店峡道班的养路工人下山了,这个见证了公路发展历程的店峡道班便成了老一辈公路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IMG_2645(1).png

天平高速G8513

第三代公路人的橘色延续

2021年,经庄浪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天平高速(G8513)建成通车,庄浪县正式进入了高速公路时代,平凉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目标,也成为串联绿色经济崛起的“黄金通道”。而当年驻守在这里的店峡道班因修建天平高速被拆除,它的旧址被天平高速所淹没。当年那些熟悉的面孔基本已退休在家,他们中有的后人又接过他们手中的工具,继续在这平凡的岗位上,走着他们一生未走完的路。

在路基翻浆处治现场,劳资干事小丁在邵师傅的指导下,正熟练地操作着切割机。“别看小丁在机关上坐着,只要一上路,就缠着我问各种机械操作,作为老职工,我也非常愿意带他这个徒弟,给他教一些养护实操技能。”邵站长笑着说。听到这,小丁腼腆地笑了笑:“作为新时代公路青年,我们不仅要懂理论,还要懂技术,更要会操作,以后也不能让前辈你们觉得我们只是办公室握得住笔杆子的文弱书生,我们更要在养护一线当像你们会十八般武艺的公路战士,在实践中传承和领悟“八棵树”精神。”

小丁只是该段青年职工的缩影,近年来,随着公招考试,成长在改革开放硕果累累的90后作为第三代公路人走上了公路一线。由于长时间坐在办公室,对一线具体情况不够了解,为成长为能干懂理论、掌握专业化公路养护“金刚钻”的新时代公路人,“职能归位、职责落地”工作开展以来,他们主动下基层锻炼,积极参与油路修补、边沟清理、抢修水毁、防滑保畅等各项工作中,深入探索应用“四新”技术,在前辈公路人的有意传承与培养之下,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秉承老一辈养路人“艰苦奋斗、忠于奉献”的优良品格,按照时代赋于新的历史使命,继续践行着“扎根关山、情系公路、拼搏奉献、保障畅通”的朴实承诺,做着关山公路的“守护神”,守护着百姓出行的安全路、致富路、幸福路,成为公路养护中的中坚力量。

“即使生活在便利发达的现代社会,也不能忘记那些天堑变通途的艰难岁月,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奋斗,将这份踏实与认真延续下去。”90后青年小赵说,未来如果孩子愿意,也想让孩子扛起铁锹,让橘色延续下去。

一条路就是一部流动的历史,镶嵌在关山深处的三条公路,就像三个坐标,象征着关山公路的前生今世,也见证了一代代公路人的坚守和付出。虽然店峡道班已成为历史,但蕴含其中筑路养路的情怀,深深地融在公路上,将随着新一代公路人代代相传。(甘肃省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庄浪公路段:魏艳艳)

 

IMG_2683.jpg

IMG_2664(1).png

回复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