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18291891286/029-88662823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风采>>千年陇关道 风雨养路人
千年陇关道 风雨养路人
日期:2022-09-28来源:甘肃省天水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作者:赵志刚 马杏春 冯文茜

陕甘宁三省交界处,陇山高耸,蜿蜒如长龙。陇山南段称为关山,是古丝绸之路东起长安去往河西走廊的第一道屏障。

image.png

登关山之巅,东望可见八百里秦川。关山,又名陇山,古书记载:“天水有大坂,名陇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呈南北走向横亘于陕甘边界、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关山,作为关中平原与甘肃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岭高谷深、难以行走而著名。而在关山深处、令人扼腕叹息的陇关古道,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初步形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道在天水境内东起老爷岭,一路沿马鹿、张川县城,西上堡山梁、沿椅子山、远门、水清,一直到现麦积区锻压厂附近,全长200余公里。   

1935年,民国政府曾征集民工对陇关古道进行过整修。新**成立后,天水行署组织公路沿线群众对其实施扩建,使之成为天水乃至甘肃东南部通往陕西的主干线。

image.png

上世纪五十年代,这片历史悠久的兵家要塞之地,意义重大的运输路线上,因公路养护工作的需要,出现了几间简陋的瓦房,几十个养路工扎根于此。他们凭着几样简单的工具养路护路,在并不长的一段公路上走完了自己的青春。   

坐落在陇关道上的天马公路在解放后更名为天陇公路。伴随着公路的更名,相继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路道班,群山环抱下,椅子山道班、远门道班、水清道班、白驼道班、红堡道班和半山道班6个道班拔地而起。道班工人亲手用一片片的瓦,一块块的土坯搭盖起陪伴自己养路生涯的住所。

image.png

在那个主要靠人力养路的年代,养护生产水平极度落后,一个道班十来个人拿着“土家伙”们,养护着十几公里的土路、砂石路,这些公路路面窄,坡陡弯急、线形差、路途远。养路工人每天需要步行数十公里开展养护作业,脚上的一双布鞋磨破了再补着穿。从事公路养护这一繁重的体力劳动,灰头土脸、汗流浃背、手起血泡、结出老茧、落下职业病,他们却从无怨言。

白驹过隙,时光在不声不响的流逝中沉淀淬炼出了一个属于养路工的精神世界。那里,风吹日晒,冰天雪地,却义无反顾。他们,守得住寂寞,耐得住繁华,用满腔的热血,守护了一方公路,如同几间道班房一般,经历风雨,执着的坚守,他们清楚自己被很多人需要。

image.png

当问起远门道班的生活时,一向低调、不善言辞的老书记张正海格外激动,思绪一下拉回到那个的年代。那时道班的养路工工资不高,为了补贴生活,许多人在闲余时间抽空回家帮忙种地。农村有地,道班有活,经常地里、路上两头跑,却从来没有人因种地而耽误养路工作。养路纯靠两条腿来回跑,铁锨、洋镐和箩筐是养路工标配的“三大件”。天没亮就出发,中午乏了吃点干馍喝口凉水,为了能赶时间休息一会,人人都练就了铁锨把上睡觉的功夫,铁锨把往边沟上一担,身体躺在锨把上,草帽盖在脸上就睡,真是干在哪吃在哪睡在哪。晴天净土洒道,雨天泥泞难行。路上干活,汽车急驰而过时,整个人都淹在了黄土里。路养的再平整,也经不住雨水的侵袭,几场大雨便把砂石铺的路面冲成大窟窿小眼,车来车往再一碾轧,路面上麻子一样满是坑洼。为了保护路面,道班工人就只能一处处、一寸寸的填平夯实。但过不了几天,大小的坑洼又出现,再填再补,如是反复,一年到头,就像一场拉锯战。


image.png

说起道班里的事,先后在远门、红堡道班当过20多年班长的马银珠老人依然记忆尤新。他说,公路依山修建,老道班大多位置偏僻,远离城市和村镇守在公路旁,路上干活的时候年纪大的关照年纪小的,身体壮的帮助身体差的,大家感情好的亲如兄弟姐妹,一个道班就是一群养路人的家,班长就是一家之长,就要像呵护家人一样关心爱护好一班人,平常干的比别人多,关健时候冲得比别人前,时时处处发挥好带头作用,大家才会打心底信服你、跟随你。当时生活条件困难,酸菜和干馍馍就是道班的主要饮食,甚至吃饭也是定量的,有些饭量好的同事边走边吃、边干边吃,早上带出去的馍馍不到晚上就吃的丁点不剩,常常饿的走不回来,幸亏过路的司机出于对道班工人的感激,时常会顺路捎上一段。晚上回到道班之后,吃过饭,听广播、看报、学习、讲故事,在文娱活动不多的道班里这些就成了养路工的业余生活。老人一直保留着听广播的习惯,以前参加活动时奖励的一个收音机他至今视若珍宝。后来,随着道班合并和工作需要,不少同事调出离开,彼此牵挂惦记的那份真情却丝毫不减,苍茫的关山和公路旁的道班,共同见证了养路工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回首往事时老人也说,养路工就是默默奉献的铺路石,曾经艰苦的养路时光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image.png

道班是固定的点,公路是单调的线,大地是平坦的面。养路工的身影忙碌在点、线、面交织的空间里,纵然驻地简陋,工具原始,他们勤劳地自给自足。尽管生活单调,条件艰苦,他们依然选择了默默坚守。    

关山不语,古道悠悠。多少年来,陇关道上的公路线几经修建,几易其名,平坦宽阔的现代化公路延续着源自先秦古道的使命,翻山越岭,通向远方。青翠的关山依旧耸立,它看见老一辈的养路工离开,年轻的养路人到来,它也看见用心养路、用情奉献的血脉在一代代公路人身上传承。(甘肃省天水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赵志刚、马杏春、冯文茜)

回复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