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褶皱深处的静宁县,当葫芦河冰面裂开第一道细纹时,老人们总会眯起眼睛望着天际:“该请龙了。”二月二的晨雾还未散尽,村庄已蒸腾起袅袅炊烟,如同盘旋的龙须缠绕着层层梯田。这座被六盘山环抱的陇东小城,正在用最古老的仪式叩响春天的大门。
晨曦中的祭祀桌上,金黄油亮的静宁锅盔旁多出三盏青瓷碗:琥珀色的炒棋子堆成微型麦垛,白玉般的米花绽成朵朵祥云,翡翠似的豌豆在晨光中滚动。这些用柴火铁锅炒制三日的珍馐,是献给龙神的五谷精魄。当族长将金箔包裹的“龙牙豆”撒向人群时,孩童们欢叫着争抢这带着神谕的零嘴——据说吃到七粒便能获得龙脊般挺直的身骨。
社火队伍踏着秦腔的鼓点蜿蜒而来。十二匹竹扎绸糊的“龙马”驮着的五谷袋里,炒棋子的焦香混着米花的清甜在空气中流淌。最令人屏息的是“龙穿九街”:九条彩龙游弋间,龙须上悬挂的竹筛突然翻转,金黄的豆雨倾泻而下。白发老妪们挎着粗布围兜,将满地龙鳞般的豆子仔细收拢——这些经过龙爪抚触的豆种,将在春分时埋进苏醒的田地。
午后阳光将麦场晒得松软如糕,主妇们支起祖传的鏊子。生铁与鹅卵石碰撞出清脆的龙吟,小麦与黍子在鏊面上跳起丰收之舞。炒棋子渐成金黄时,老把式会抓起一把撒向空中:“接龙鳞咯!”那些棱角分明的面疙瘩,在蓝天下划出流星般的轨迹。孩童们兜着衣襟追逐,咬开酥脆的外壳,麦香便在唇齿间炸开春雷。
当夕阳把草木灰绘就的金龙染成绛色,家家廊檐下都垂着蛛网般的米花串。这是用爆米花穿成的“龙筋”,要悬在门楣直到清明。暮色里,老人们用缺齿的牙床磨着盐炒豆,讲述着龙鳞化豆救荒年的传说。炒棋子在粗陶碗里碰撞出细雨般的声响,女人们说这是青龙在云层里翻身的动静。
夜幕降临时,醪糟的甜香中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新炒的米花在瓷碗里堆成雪山,炒棋子与核桃仁在炕桌上奏响丰收的前奏。八十岁的李奶奶将米花撒向星空:“龙王爷也该尝尝新。”在这个机械轰鸣的时代,静宁人依然用舌尖丈量着节气的刻度。当二月二的月光浸透每一粒麦胚,那些在齿间迸裂的芬芳,正是一代代人用牙齿铭刻的生存史诗。(甘肃省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静宁公路段:马艳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