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18291891286/029-88662823
欢迎光临公路养护网官方网站! 登陆 / 注册 /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风采>>​小米SU7高速碰撞自燃短评
​小米SU7高速碰撞自燃短评
日期:2025-04-08来源:静宁公路段作者:李芳芹

       小米SU7高速碰撞自燃致3人遇难事件,暴露了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技术推广中的多重矛盾,也引发了公众对车企责任边界、智驾技术成熟度及用户安全教育的深刻反思。结合现有信息,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技术层面:智驾系统与人类反应的“时间差”困境
       事故发生时,NOA系统从发出风险提示到碰撞仅间隔2-3秒16,而人类正常反应时间为0.6秒左右,完成接管动作需要更长时间3。这揭示当前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本质矛盾:车企通过“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等宣传语塑造技术先进性形象3,但实际仍要求驾驶员全程保持接管能力4。此次事故中,夜间高速行驶、施工改道等复杂场景,进一步压缩了人机协作的安全冗余空间。

       二、车企责任:宣传尺度与风险告知的失衡
       小米官网用醒目字体突出“车位到车位智能驾驶”功能,却在页面底部用极小字体注明“区分车型版本,以实车为准”3。标准版SU7因缺少激光雷达等硬件,智驾能力弱于高配车型,但宣传话术未作明显区分3。这种“选择性强调”的营销策略,可能导致用户对技术边界产生误判。正如遇难者家属质疑:“谁能2秒钟反应过来?”4,折射出车企在技术推广与风险告知间的失衡。

       三、行业通病:智驾宣传与法律免责的悖论
       几乎所有车企都在用户手册中声明“辅助驾驶不能替代人类”5,却在营销中大量使用“自动驾驶”相关话术。这种“高举轻放”的做法形成责任真空:既通过宣传吸引消费者,又通过法律条款规避责任5。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车企的注意力监测系统存在漏洞,如方向盘套即可欺骗监测4,进一步削弱安全保障。

       四、安全隐忧:电池安全与应急设计的考验
       事故车辆碰撞后剧烈燃烧18,虽初步推测为撞击导致系统损毁7,但公众对电池安全性的疑虑难以消除。此外,网传“车门锁死”问题尚未得到官方证实7,但新能源车碰撞后电子系统失效导致的逃生难题,仍是行业亟待解决的痛点。这与传统燃油车机械式门锁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电动化转型中的新风险。

       此次悲剧犹如一记警钟,提醒行业:在追逐“智能驾驶”风口时,不能以牺牲基本安全伦理为代价。正如遇难者父亲所言:“车企应对悲剧有足够敬畏”,唯有将技术敬畏置于商业利益之上,才能真正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共0页/0条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

回复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自定义标题
段落格式
字体
字号
元素路径:
字数统计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