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难,养路更难
2010年10月25日上午,冒着淅淅沥沥的秋雨,从西安出发,南下穿越秦岭,去商州、商南,又北上翻越秦岭,至渭南、合阳、蒲城,继则路经壶口瀑布到延安……整整6天的奔波,等回到西安时,汽车的里程表上显示,我们已经走过了近3000公里的路程。
最近几年,每年都会有几次陕南、陕北和关中之行,但和以往沿着高速公路南下北上、东去西来不同,这一次,我们却是较少走高速公路,而较多地在国道、省道以及乡村公路上前行,也因此,感受也就迥异于以前。
在商州,我们造访了距州城50多公里的黑龙口镇梁坪村。这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村庄,春季松柏吐芽,鲜花遍野;夏季满眼碧绿,流水淙淙;秋季满山红叶,杂果累累;冬季山舞银蛇,银装素裹……真是既有江南景色,又具北国风光。另外,梁坪村村民多属客家,以湖北、广东、安徽人居多,皆因战时避乱逃荒而来,至今还保留着客家方言和风俗。他们讲礼仪,善巧言,好经商,语言婉转,圆润如歌,性情温和,襟怀坦白,呈现出明显有别于当地文化的客家文化。近几年来,梁坪村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以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为抓手,大力发展包括生态观光、休闲娱乐、民俗体验等内容在内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成为商州有名的客家山寨,被誉为黑龙口镇的后花园;而所有这一切,皆大大得益于高质量的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的建成。
至于全长18公里,不但路面宽敞平整,标识规范醒目,并且还是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金丝峡环线公路,为金丝峡迅速成长为全国知名旅游胜地所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则无须我在此赘言。
离开金丝峡,沿一条省道翻越秦岭经蓝田奔向渭南。已经是傍晚时节了,行至秦岭山顶,忽然发现车窗外大雪飘飘。停车远眺,但见满目皆白,唯有一线公路衬着白色背景上下盘旋,显得格外醒目,也让人百感交集,心潮澎湃。于是,下来的旅程里,“无路难,修路更难”这么几个字,便在我心中长久徘徊,挥之不去……
我想,很早很早以前,当地壳之下、地心之中那种无法言状的巨大能量,使得我正在翻越的这座秦岭在地球上骤然跃起、横空出世之时,山上并没有路。路的出现是在人出现以后。最初的人,囿于认知水平的低下,对秦岭给予他们的荫庇也许并不十分清楚,但感受秦岭在他们行走时所造成的阻碍,却真切而深刻。或为取得猎物,或为采集果实,生活在秦岭山上山下的人,都需要奔走乃至跋涉,一串一串的足迹,或深或浅地刻印在秦岭的土地上。所以,秦岭里的第一条路以及这条路以后的很多条路,应该不是修出来、而是走出来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有意识地修建翻越秦岭的路,那是人类社会形成以后的事了。固然,早期的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些人和那些人、这一地和那一地的交流,不像现代社会那样迫切、那样紧要、那样须臾不可离缺,也因此,才有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对当时人们生活形态的描绘。不过,既然是社会,就少不了交流,老百姓寻求温饱需要出门奔走,统治者拓展疆土经常率军征讨,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路;修建道路,遂成为谋生存、图发展的必须功课。
为了消除无路难的困境,古人修路,今人也修路,但今人比古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我们已经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会对原生态的大自然造成或大或小的伤害,也因此,如今修路的最难之处,应该是在拓展四通八达公路网的同时,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好自然环境,以便让荫庇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类的山山水水,更好地与我们和谐相处。陕西公路人把“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作为自己的使命,而这一次在商洛、在渭南、在延安,尽管是走马观花,但修路人开山架桥之时对自然环境精心呵护的具体事实,也一次又一次地呈现在我面前,并一次又一次地让我怦然心动。
一段时间,很爱听歌手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有时自己也唱。这一次南下北上、东去西来地看公路,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这首歌里的精彩词句:“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赞叹!”是啊,无路难,修路更难;但我想补充一句的是,养路也难!
在陕西省公路局编印的《陕西公路文化手册》上,醒目发布着养护管理示范路的八项指标:“设备齐全,绿化亮丽,路基稳定,路面平整,标线清晰,标牌醒目,路容整洁,路貌可人。”而在合阳公路管理段印制的相关手册中,不少内容则是对上述八项指标的具体化:“对浆砌水沟、挡墙、护坡等防护设施经常性检查,及时修复。对路肩边坡、土水沟、绿化平台上的杂草,采用打草机割除,始终保持路肩杂草不高于15公分。桥涵实行户籍式管理,对桥梁实行定期观测检查,及时清扫路面桥面,疏通涵洞、泄水孔,保持干净整洁,涵洞泄水孔畅通。”这种具体化的要求,在《陕西公路文化手册》里也有:“对路面出现的坑槽翻浆等病害处置应选择在交通流量较少时实施,一般当天处置完毕,病害修补时限不超过2天,钢板护栏维修不超过2天,混凝土防护设施的维修不超过7天……”
以上所列,无疑是非常、非常高的工作标准;但让我感慨万千的是,6天时间、近3000公里的路程一路走下来,我所经过的,却似乎条条都是示范路。
支撑着高标准公路的,是高标准的人。在陕西公路人的理念中,有一种“铺路石”精神:不求索取,乐于奉献,以路为家,服务公众,将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公路养建管事业,做一块默默无闻的铺路石。6天里,我一次又一次和基层公路管理者和养路工直面相对,促膝而谈。我深深感到,那种抽象的铺路石精神,分明一次又一次在我面前变得鲜活而生动。
是一代一代的修路人和养路人,通过坚持不懈的殚精竭虑,做好了修路和养路这么两件难事,遂使得无路之难和行路之难成为不难!
返回西安途中,在黄陵公路管理段小憩。应主人之请,我在他们的一本纪念册上写了一句话,落款是“行路人商子雍鞠躬”。我不能不对他们深表敬意。并且我还认为,所有享受着现代公路的快速和便捷的人,都应该对修路人、对养路人常怀感恩之心!
作者简介:商子雍 资深报人,著名文化学者,西安市文史馆专家咨询委员会文史组组长、省作协杂文专业委员会主任、省杂文学会副会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