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
日期:2010-05-04浏览:
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
陕西铜川 李婷
在苏州现代化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在由钢筋、水泥搭建而成的楼房逐渐取代了先前那些依水而建的纯木结构的房屋后,乌镇,大约就是我们一直向往的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最后的注解了。那里仍旧保留着苏州最古老的依傍着小河枕水而建的纯木板结构式房屋,怀着一种对苏州文化寻根探幽的心理,我们来到了乌镇。
这是个阴天,一大早,我们就乘车来到了乌镇。下了车,便看见了那条静静流淌着小河。河并不宽,水流十分缓慢。由于天气不好且来得早,前来游览的人很少,一如乌镇的早晨,给人一种静谧和安然。一座只有四、五米长的弯弯的小桥,小巧而玲珑地从河上跨过去。可能由于天气阴沉的缘故,河水上空弥漫着一层淡淡的薄雾,如烟般轻飘、虚袅,让人想起李白的“水澹澹兮生烟”的诗句。
过了河,就是乌镇一座座紧密相连的居民住所。乌镇房子最大的特点是枕水而建。过去的苏州人,陆地交通不便,但河流多,水上交通十分便利。所以建造房屋都是依水而造,哪里有水,就在哪里用木头搭建起居所来。这样,随便搭上一叶小船,便可以到水流所至的任何地方。就连苏州人平日里买菜,也只用把一只小篮子从屋里吊出来,便有小贩们划着船来卖。当然,这种房屋也有它不可避免的缺陷,最大的缺点是因为临水建,房屋比较潮湿。且随着苏州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公路网日益密集,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所以这种建筑最初的那种交通优势日渐减弱。时至今日,苏州的许多地方都已建起了现代化的楼房,而乌镇则成了最后的枕水人家了。
乌镇的房屋有着苏州建筑特有的精巧细致,房屋不大,门楼和椽柱上雕刻着各种花鸟等做点缀,显得小巧玲珑。房屋有两排,中间被 一条不甚宽阔的石板小路隔开。乌镇曾在大文豪茅盾先生的故居,使它感染上了浓郁的文学氛围。即使如今沿着小路前行,很多的居民房屋现已改做店铺,售卖着苏州刺绣、彩屏,还有当地特色名点、小吃等,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但仍然能感受得到与别处不同的文化意味沉浸其中。在乌镇街道上行走的,大都是像我们这样的浏览客,一边观赏着风景一边欣赏着各类商品。偶尔停下来看到心仪的东西,问两句价格,听苏州人用“吴侬软语”缓缓道来,尤如听戏文般悦耳。怪不得俗语说“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东北人说话”。我想那倒未必有贬低东北人的意思,但对苏州人温婉动听的语言的赞美是不言而喻的。
不时地,我们从店铺旁乌镇人半敞着的房门里,望一眼里面的风景。现在,乌镇的年轻人外出创业的居多,常住居民 主要是老年人。每家的房门口都有一个门坎,门坎外面的石板街上行走着各色观光游客,一坎之隔,里面便是乌镇人自己的世界了。从门里望进去,有两个老太太正在做一床蚕丝被,看着她们把蚕丝一层层地拽开、铺上去,动作很和缓而有节奉。蚕丝很柔韧,亮亮地泛着它特有的光彩。江南多桑蚕。过去,乌镇的女孩子出嫁,都讲究要几床用自己家养的蚕茧做成的蚕丝被做嫁妆,并且还要比一比谁家的被子多,谁家的蚕丝好。那时候,家境再窘迫的人家也要把最好的蚕丝留给女儿做嫁妆的。而如今,乌镇人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传统,用自己家养的蚕茧做蚕丝被,这样的被子,盖上去轻、薄、舒适,冬暖夏凉,是苏州人每户人家必备的家用佳品。
乌镇人居水乡秀美之地,空气温润适宜,所以苏州的女人,即使是老太太,看上去也是那样的皮肤细润,说起话来温柔和蔼,有如春风化雨般让人感觉十分亲切。自古苏州多美女,那种美仿若乌镇给人的感觉一样——悠然、恬淡。所以今日的乌镇,给人感觉更多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远离了世事纷杂的叨扰,一种清悠,一种古朴,一种超然与物质之外的,完全只属于心灵的感悟。
所以,当我们被种种世间的俗事烦事所困扰,当我们被种种欲望的牢笼所囚避,当我们为无法实现的愿望而无端地消耗着生命的能量,那么,朋友,到乌镇来吧,在这里的静静地流水中感受万物轮回生生不息的味道,在这里老人们的安详无争中体味心灵的平和与恬然。乌镇,就这样地走入我们眼前,并将这样走入我们心间。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