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18291891286/029-88662823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风采>>黑色的缱绻
黑色的缱绻
日期:2010-12-01来源:作者:公路养护
        一

        走了一辈子的路,从生下来会走路就走的路,从前只走路却从来不想路的路,在这个庚寅年的深秋,2010年11月25日至30日,在这六天时间里,却给予了我从前从来没有过的巨大的感情冲击。我这才发现,原来走路和走路不一样。走路和走路不一样,是因为感情不一样;感情不一样,是因为了解和知道的事情不一样,接触和同行的人不一样。我们这次的任务是“看路”和“读路”。与我们同行的,是陕西公路人。

        我在情绪最为昂扬的时候脱口而出了一句话——

        我说,我们这是像走在自家的炕头上!

        陪同我们采访的省公路局领导王晓烨和张亦欣说:因为路就是我们的车间!

        说这句话时他们很自豪。所有一路辛苦陪同我们的陕西公路人都很自豪。是啊,是他们的车间,也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车间就是陕西全境内的公路,他们的作品就是写在三秦大地上的每一条路、那些纵横交错的路。所有我们走过的路上都有他们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

        他们是我们最为尊敬的人。

        而只有当我们怀抱着这样的感情去走路,看路,读路的时候,我们发现,路,在我们眼中有了不一般的意义。路的筋筋脉脉,路的纤纤根系,就如同人身体上的青青血脉,清晰地浮现在了我们眼前,向我们诉说着一些人与路的亲切而感人的故事……

        二

        我家门前有一条路。

        那是条柏油马路,每当夜幕降临,路上车少人稀,我们全院子的小孩儿就开始在马路上嬉闹玩耍,玩老鹰捉小鸡,玩捉强盗,马路上滚铁环,马路上打木猴……我们门前的马路就是我们儿时的乐园。我们住在西安的闹市区,在我们出生以前,在我们出生以前的很久很久以前,从中国有了柏油马路的时候,我们的门前就有柏油马路。马路或者公路,在我们的记忆里似乎就是本来或天经地义就该有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事物。我们不稀奇。因此,对于农村路,农村没有油路,农村不通公路,尤其是深山里的农民行路难,为路愁,出行困难等等,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从前基本没有概念……

        这天,我们到了一个叫商洛市商州区黑龙口镇梁坪村的地方。

        这是深山里的一个村庄,地处秦岭山里海拔一千多米。在从前没有路的日子里他们只能过着贫困的生活,因为虽然深山里有“宝”,他们的山里就有着一种宝,那就是只有在海拔一千米以上才能生长的贵重中药材——竹琌。可他们运不出去。所以只能守着金盆要饭吃。这是梁坪人的悲哀,也是梁坪人的心头之痛。要想富先修路,这句从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就喊出的口号梁坪人恐怕最有体会,但是,没有政府的帮助,梁坪人只能是“望山兴叹”。走不出去的大山,阻住了他们的致富路,也阻断了他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希望。这一天却终于来到了。“十一五”期间,陕西省交通厅、省公路局开始强力推进农村公路发展,通乡油路,通村油路,县乡公路等“通达工程”项目的实施,使陕西全省的农村公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中,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2万公里,新增的通村油路达到6·3万公里——而在这两个数字中,就包含了深山里的梁坪村6·8公里的通村油路。

        不要小看了这6.8公里的通村油路。

        这是梁坪村改变命运的开始。是梁坪村在几年功夫里发生天翻地覆变化、是梁坪村后来发生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一切故事的开始。有了这6·8公里的通村油路,他们又一鼓作气地修了7·2公里的通组道路和1·3公里的连户路。村子里四通八达,从村子出山的路也四通八达,这些从乾隆年间因在长江翻船而流落到陕的湖北广东客家人,这才在几百年后真正地走出了深山。2006年他们有了路,他们就种了6000多亩这种贵重中药材——竹琌,仅这一项,人均增收五六百元。从前,一辆农用车都走不出大山的梁坪村,如今,全村有了一支45辆机动车的还不算小规模的运输队。这支梁坪运输队除了农忙季节外主要在西安北郊大明宫建材市场承揽业务。我如今的家就在西安北郊,我的家具差不多也都是在大明宫建都市场买的,当我笑着对梁坪村支书张述正说到这一点时,他也笑着回答我说:也许给你拉家具的就是我们梁坪运输队!

        是啊,这事的确有点意思。

        没有想到,我们大城市人的生活居然和秦岭深山里的梁坪人有了关系。

        村支书张述正告诉我们,仅这个运输队每人每年赢利五万元,他们村今年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5000元,比修路前人均收入翻了五番还要多。这就是梁坪村,一个深山沟的小村庄因为有了路而发生的巨大变化。

        三

        其实,对农村来说,有条路难,修路难,而想有条好路则更难。

        农村的公路不比我们城市公路,相比之下,农村公路要“脆弱”得多。其原因有些时候有“等级”的问题,但更多时候则是自然灾害的问题,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等等,这些城市道路几乎千载不遇的事情,却是农村里的公路所遭遇的“常客”。我们这次次采风所到的商洛和延安,由于山大沟深,经常就会遭遇到大水或暴雨毁路的事件。在商南县,商洛公路局办公室主任王永宏给我讲了一个在我听来属于“惊魂一幕”的事件。这是我们到达商南县不久前发生的。今年7月24日下午,由于遭受暴雨袭击,河水泛滥,商郧公路湘河丹江大桥被上游来的一艘船撞坏,商南县城至湖北方向第二跨到第三跨桥梁上部4片简支板梁缺失,到下午湘河丹江大桥全段垮塌,仅剩桩柱2根。如果这样说我们还不能想像当时的情景的话,那就让我再说几句。这座建于1992年,5跨16米,全长125.4米的湘河丹江大桥,是一座宏伟的公路大桥,它是连接商南县和湖北、河南和商南丹北7个乡镇的唯一一条道路。湘河丹江大桥转瞬间消失在了滔滔河水中,桥旁边原本有个加油站。结果,王永宏说,大桥不见了,加油站也不见了,汪洋大水中唯一能够让他们辨别出来原先的湘河丹江大桥的“影子”的,就是大水中的那两根只露出一点儿的桥桩……

        座谈中,商洛公路局王林山书记痛心疾首地告诉我们说:今年“7.17”和”7.24”两次水毁,造成我们商洛干线直接经济损失近1个亿。致使312国道、黄洛路、商山路、西旬路、洛柞路、商郧路等多处交通中断。镇巴县近3年的财政收入50%用于了交通建设,我们全局上下四五年的努力,一次水毁三分之一,一夜之间辛辛苦苦修成的道路,毁了,全毁了,真是欲哭无泪啊!

        这就是公路人的伤痛。

        剜心割肉般的伤痛。就像十月怀胎生育的孩子眼睁睁看着它鲜活的生命突然夭折。而这些伤痛的记忆,对于公路人来说,一生中不会只遇到一次,而是几次,数次,无数次!然而,眼泪对于毁掉的路全都无济于事,他们必须面对伤痛而尽快疗治好伤痛,疗治好被毁公路的创伤。在我看到的资料中,商洛公路人相当英勇而无畏,他们全局上下总动员和总投入,就在灾难发生的当天和次日,局领导立即分赴各县区查灾救灾。邹绍金局长前往商郧路,王林山书记、杨启勋总工前往312国道,王志康副局长前往省道203山阳境内,屈学良副局长前往省道307柞水境内和省道102线镇安、柞水境内,纪委书记周宏斌前往省道202、省道307线洛南境内、省道102线商州境内,周继刚副局长在局机关牵头处理应急事宜……

        根据报道,商南境内公路水毁交通中断后,大型半挂货车、油罐车、长途客车等从7月24日上午7点开始滞留在商南收费站收费广场,延绵数公里。商南收费站启动应急预案,所有在站职工临时充当外勤人员,组织指挥通行车辆调头、合理停放,并提供开水、外用药品等服务。安排专人24小时接听电话,随时报告路况信息,及时将最新情况反映给司乘人员。站领导积极与驻地交警联系、协调,驱车至河南西峡查看路况,及时将畅通信息告知过往司乘人员。制作醒目告示牌,公布最新路况,提醒过往车辆水毁路段已经抢通,恢复了半幅通车。由于处理及时,商南收费站东行、西行车辆于7月25日凌晨3点开始缓速、有序通行。

        再说湘河丹江大桥。湘河丹江大桥全毁后,商南段就立即组织了60多人的一支抢险队伍进行抢修水毁路段。大桥在短期内难以通车,这就造成了丹南7个乡镇的抗洪救灾和灾民灾后重建、生产生活极为不便,为了打通丹江南北通道,他们和当地政府一起,购置了一艘人工船,在丹江大桥原址进行人工摆渡,以船代桥暂时解决了湘河丹江两岸百姓的出行难……

        不用说,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不用说,这是一支令人肃然起敬的队伍。

        在和平的年代里,公路人就是我们最亲、最可爱的人。没有他们,我们无法保证出行的畅通与安全;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了“衣食住行”的“行”最为可靠的保证。我们走在大路上,而每一条路上,都有着公路人的辛勤和血汗付出。

        四

        十七年前的那个冬天,为了写作我的长篇报告文学《黄河大移民》,写作三门峽水库陕西移民,我几乎跑遍了渭南的山山水水,跑遍了渭南十多个县区市。那时,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我所有的辛苦几乎都来自路途;印象最深的也是,我的大部分时间似乎都用在了跑路上。从合阳到澄城往返八九个小时,从澄城到蒲城又是往返八九个小时,有时候,一天从早到晚,几乎全都用在了路上,等到了一个县,天,也就黑了……

        那时候,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渭南的行程会如此快速便捷——而且,如此地赏心悦目!

        据渭南公路局领导、也是我们心目的诗人和词作者赵培森副书记介绍,到目前为止,渭南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已经近两万公里,境内有两条高速公路,两条国道,七条省道。农村公路16311公里,截至2009年底,渭南全市已经实现百分之百村村通油路。在澄城县,县交通局长张阳生向我们介绍说,他们已经修建了202线7·6公里的绕城公路。

        澄城有了绕城?

        这个消息让我不免惊奇。

        一个县城居然也有了绕城公路?而且,据说就这条绕城还不够用,也许他们还需要建设另外的绕城公路!社会真的是日新月异了,农村的道路也真的是日新月异了!而我在渭南境内一路行走一路看的时候,我发现,如今的路和过去我们概念里的“路”也的的确确不同了。从前的路,能走能通行就是好路,而如今的路,他们说,要“畅,绿,安,美,洁”。

        他们说,要“脚下是路,周围是景。”

        他们说,要“景随四季走,绿随车移。”

        他们还说,要“建设绿色文明长廊,彰显靓丽公路。”

        而就我们目力所极,渭南公路人所说的这些不只是广告语,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他们的干线公路,与路边的青山绿水、头顶的蓝天白云相辉映,成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惊喜地看到,在他们精心修筑的绿化带里,种植着小冠花,栽植着女贞、塔柏、雪松、黄杨球等等一些常绿苗木。除了这些,还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花卉。他们介绍说,这些花卉里有剑麻、火棘、石楠、黄杨球及迎春花、波斯菊、蜀葵等。在几百公里长的道路两边,五彩缤纷的花朵争奇斗艳,绿色植物四季常青……

        如今的公路人是把公路当成了艺术品,几百公里长的道路两边就是他们用来作画的长幅画卷。行走在这样的路上,眼睛看不倦,入目皆是美……

        五

        实在说来,当我们采风夷始,省公路局的王平局长向我们介绍说,从“十五”末、“十一五”开始,他们对公路事业有了一个重新的定位,这就是,公路事业是现代服务业。既然是“现代服务业”,那么,王平局长说,他们要打造公路的“三心”产品,即,放心的公路产品,精心的公路养护,尽心的公路服务。明确提出,要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三心”产品和“三个服务”的行业理念,当时听王平局长讲的时候还觉得有些抽象,毕竟,这些年各行各业提出的各种口号也让人应接不暇,实践中又会怎么样呢?

        六天的行程,马不停蹄地跑了三个地区,近3000多公里的路跑下来,这才心悦诚服地明白了,陕西公路系统有关“三心”产品和“三个服务”理念的提出,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个行业——我省公路事业的面貌。说心里话,这次采风,也彻底改变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我从前对公路建设的观念和看法。

        从前,只认为公路部门就是修路,或者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公路建设,而辅带的,就是公路的养护。当然,这也没有错。但这样的看法在今天看来却不够全面和准确。“三心”中的后“两心”,即“精心的公路养护,尽心的公路服务”提出的其实就是公路养护和公路服务与公路建设(即公路产品)一样重要。原来,公路养护一点儿不比公路建设轻松,甚至更为繁杂、繁重和艰巨与艰苦。尤其是农村公路的养护,随着县乡村路越修越多,而国家对养路资金的投入却非常有限,养路工人的工资收入也低廉,这就使得农村公路的养护变得举步维艰……

        当然,再困难路也必须养,不养,修好的路也许很快就会“得而复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参观过的合阳县路井道班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就让人感到非常难能可贵。这个道班,大名鼎鼎,满满一面墙的奖状,记载了他们的光辉历程,它是全国第一个农民业余公路养路班,它是***亲笔签名授予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它是全国公路战线的一面旗帜。而在这无数荣誉的背后,却是他们一年四季风里雨里冰天雪地从不间断地对他们所管公路婴儿般地贴心与精心地守护……

        六

        走一路看一路,就像所有的大戏看到最后便是戏的高潮。我们进入了延安境内。这些年延安经济发展迅速,延安人有了钱,他们也舍得往公路上投。这就是延安人的眼光和大气。因为他们太清楚,没有什么比路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修好境内的公路更为得民心和更为有政绩。在国家对农村公路养护的投入还不够充裕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和地方财政的投入与补充,就是“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延安市交通局领导汪占虎书记给我们介绍说,延安市财政为他们的农村公路养护每年投资千万元,而政府明确规定,县区人民政府是养护工程的“主体责任人”。延安从2004年开始,随着农村公路迅速发展,政府就开始着力落实县区养护责任。2009年,“富起来”的志丹县、吴起县建上亿元的农村公路养护基金,“比较富”的子长县也每年投入3000万元,即使相对来说比较“不富”的黄龙县也每年“挤”出30万元投入农村公路的养护。

        这就是延安人。

        这就是圣地人。

        延安人太聪明,这些钱投给了公路,换来的,就是延安的对外形象和延安的经济社会发展。于是我们驱车在延安境内的时候,全部的感受就是,这路太漂亮了,这路美的目不暇接,这路美的美不胜收!

        美景扑面而来——

        甘泉县的湫沿公路花园。

        富县的道湾观景亭。

        黄陵县的东湖观景台和黄帝陵观景台……

        草坪,绿地,云杉,雪松,松柏,灌木……让人感觉真的是一幅幅如画美景!你甚至不会觉得这应该是公路人的“作品”,这本应该是园艺艺术家的高超“作品”。我突然发现,原来,路,可以这样美!完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这样的公路上行走,在陕西的公路上行走,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享受!当然,让人感受非常温馨和贴心的,还有这些观景亭或观景台设置的“风雨亭”。在这些风雨亭里,长途开车的司机累了,可以小憩,歇歇脚,休息休息。

        这就是人性化的服务。

        这些人性化的设施还不止是景观亭、风雨亭。由于观念的转变,公路交通作为服务性行业,他们树立了“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行业理念,增强了服务意识,努力打造人本公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路服务多样化的新要求。陕西公路人还在公路沿线建设了许多综合服务区和卫生区。比如我们看过的312国道商镇服务区,富县服务区等等。这些服务区,满足了过往行人和车辆的一些基本生活需求,可以解决出行人的一些基本困难。而这些,在数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公路事业的确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公路事业的变化和进步,应当说,提高了我们出行的幸福感和舒适感,也从根本上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六天的行程结束了,走过的几千公里路却永远留在了心里。从此我的心里有了一份感动和感激。有了一份对公路人、我们的陕西公路人,永远的尊敬之情。采风结束,我对朋友说,这六天时间里是我这一生走过的最为意气风发的路——因为,我走的是陕西公路人他们“车间“的路。

作者简介:冷梦,女。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美学研究会副会长,省政协委员。作品荣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图书奖及美学论文、论著奖等多项奖项。

回复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