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18291891286/029-88662823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风采>>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日期:2024-06-06来源:甘肃静宁公路段作者:张娅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写大兴安岭地区鄂温克族生活和经历的小说。这本小说的创作来缘于迟老师一位叫艾真的朋友,寄了一份报纸给她,迟老师被报纸上鄂温克族画家柳芭的故事吸引,进而有机会采访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部族首领夫人,整理出了十几万字的笔记,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这篇小说。

在东方甄选直播间里,董宇辉老师诚挚推荐《额尔古纳河右岸》——“看了这本书之后,心里燃起了对一种遥远的地方、可爱的人们,对他们生活的一种尊重和期待。忽然就想要有一天去大山大河看一看,不一定非得是大兴安岭,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在生活苦闷的时候,在事业遇到挫折时,在口袋里的钱都交不起三个月房租的时候,这会成为他支撑着走下去的勇气。”

本书用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位年近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遗孀的自述口吻写成,很有史诗的感觉。他们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苔藓而栖,日出时打猎,日落时回家,月光下架起篝火,喝酒唱歌吃肉。

迟老师非常喜欢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所以在此书中,迟老师也分为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四个篇幅。月亮升起的时候,故事得到了尾声,回到了初始的和谐与安恬。合上书,总会让我们为那些坚韧、温暖和爱的故事感动。

一条额尔古纳河,从遥远的银河流淌而来,在干旱的人间流淌了千百年,一直奔腾不息。一群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族人,从《额尔古纳河右岸》走出,驻留在一个叫“时代”的地方,茫然不知所措,却有着一种濒临消失地感触。

这是额尔古纳河的《百年孤独》,也是鄂温克人的《活着》。

书中那种古老的苍凉,那种遥远的沧桑,都是我从未见过的。

我惊叹于那个古老民族对自然的执念与敬畏,对情感的洒脱与自然,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对他人的关怀与热情。他们,与山与水长在一起,与麋鹿在风雪中坚守,与饿狼在月夜搏斗。

我惊叹于世间那天造的美景,那里有像梵高星空一样旋转的夜空;那里有穿着亮片衣服神奇的萨满,在月光下充满力量地跳舞;我迷恋麋鹿走过的深秋寂静的林,它们轻轻地吃着白蘑菇;迷恋堪达罕游过的夜色中的山,它在水中嬉戏,这是乐之生灵。我向往落在铁皮风箱前的一群黄蝴蝶和林间披着白色袈裟的白桦树,它体内流着新鲜甘美的汁液,这是林之纯洁。那儿热烈的人情更使我震撼,谁曾想一个整日为生存奔波操劳的少数民族竟是如此的敢爱敢恨。他们的婚丧嫁娶同样如我们般隆重,他们对爱情也是如我们般渴望迷恋,甚至更加忠诚热烈,他们也有信仰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那里的秋一定是极美的,那里的夏一定是热烈的,那里的冬一定是严寒却又孕育着春的。“太阳已经落了一半,他把向西的水面染黄了,所以那条河看上去好像一分为二,一面是青蓝色的,一面是乳黄色的。”这是光之晕染。

在鄂温克族人眼中,清风明月,日月星辰不仅是知音、伴侣,更是他们的前生和来世,他们在父母制造的风声中来,有的像花、有的像草,有的是一棵树,有的是一块石头,不惧岁月,带着各自的使命在风中又飘向远方。活着的时候亲吻着森林河流,逝去时也仍然选择回归自然的怀抱,将生命交给风去纵宠、记忆和垂询,这是怎样一种诗意的生活?

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们生活的本身就如大自然一样,郁闷了,就去风中站上一刻,它就会吹散心底的愁云;心烦了,就到河畔去听流水的声音,它们会带来安宁的心境。“剪水为衣,抟山为钵”,一切都是那么美。仿佛是不可触碰的梦境,又仿佛是一觉醒来就能到达的归处。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或许就是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和远方无数个未知的目的地。这是一本打开就停不下来的书,你会因为它而变得更加热爱生活,敬畏生命,拥有不断走向心的人生智慧!

小说里面的文化氛围是遥远的,但无论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站在当时人物的角度,却又变得可以理解。时移世易,脚下的这片土地和人民一直发生着变化。人们总说起“故乡”,但故乡并不是一个地理方位,无论是打拼的城市还是在家乡,都不是心中的“故乡”,他乡自然也不是故乡。故乡是心里的,是童年少年时期的回忆,是回忆里的人和风景。

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族和驯鹿的故事世代相传,这精灵的神鹿,深情凝视着这方圣土,陪伴着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圣洁的行走。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甘肃静宁公路段:张娅)

回复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